4月14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进展情况。
在发布会上,公安部副部长杜航伟表示,一年来,各地区各部门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出重拳、下狠手,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举措深入推进打防管控各项工作,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近年来持续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。去年6月至今实现立案数连续9个月同比下降,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
据他介绍,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近年来的主流犯罪类型。2021年,商业银行、支付机构根据公安部门的查询、止付、冻结指令,查询、止付、冻结涉诈资金1.5亿笔,紧急拦截涉诈资金3291亿元。
接下来,公安部、人民银行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将共同出击,从持续发起集群战役、防范虚拟货币风险、加强信息保护等方面入手,将打击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。
电信网络诈骗呈四大新特点
“从打击治理实践看,电信网络诈骗不是简单的社会治安问题,而是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。”据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刘忠义介绍,随着打击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,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出现了一些新变化、新特点:
一是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犯罪。近年来,随着信息社会快速发展,犯罪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,传统犯罪持续下降,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犯罪。
二是诈骗手法加速迭代变化。诈骗集团紧跟社会热点,随时变化诈骗手法和“话术”,迷惑性强,人民群众很容易上当受骗。诈骗集团针对不同群体,根据非法获取的精准个人信息,量身定制诈骗剧本,实施精准诈骗。
三是攻防对抗不断加剧升级。诈骗集团利用区块链、虚拟货币、AI智能、GOIP、远程操控、共享屏幕等新技术新业态,不断更新升级犯罪工具,与公安机关在通讯网络和转账洗钱等方面的攻防对抗不断加剧升级。
四是跨国有组织特征日趋明显。诈骗集团组织严密、分工明确,呈现出多行业支撑、产业化分布、集团化运作、精细化分工、跨境式布局等跨国有组织犯罪特征。
重视数据赋能 打造技术反制“杀手锏”
杜航伟表示,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不再是简单的社会治安问题,而是很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。
在疫情背景下,人们生产生活加速向网上转移,进一步加剧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高发。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犯罪。诈骗集团紧跟社会热点,随时变化诈骗手法和“话术”,迷惑性强,群众很容易上当受骗。
据介绍,公安机关发现的诈骗类型现在已经超过50种,其中网络刷单返利、虚假投资理财、虚假网络贷款、冒充客服、冒充公检法是5种主要的诈骗类型。去年以来,先通过刷单返利骗取群众信任,后引流至虚假投资平台实施诈骗的案件高发多发,发案和损失均占30%以上,被骗百万元以上的重大案件时有发生。
针对这些情况,杜航伟表示,下一步要保持严打高压。持续推进“云剑”“断流”“断卡”“拔钉”“5·10”等专项行动。强力组织大案攻坚,持续发起集群战役。要立足境内打境外,严厉打击转账洗钱、技术支撑、组织偷渡等黑灰产犯罪,坚决斩断犯罪链条。
杜航伟介绍,“重视数据赋能”“提升技术能力”成为多部门下一步打击电信诈骗的重要方向。
下一步,公安机关将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工作,其中一点为严密防范。筑牢预警劝阻“防火墙”,提升预警信息监测发现能力,有效精准预警。打造技术反制“杀手锏”,继续完善国家反诈大数据平台和国家反诈中心App,充分发挥国家关防作用,提高网络封堵能力。
工信部: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的相关法规将出台
值得关注的是,“数据链”治理也是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内容。诈骗集团通常是根据非法获取的精准个人信息,量身定制诈骗剧本,实施精准诈骗。
对此,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隋静表示,工业和信息化部始终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。下一步将加快出台《工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》《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规定》,研究制定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、车联网、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数据安全标准,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监管。
此外,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将针对涉诈、涉赌、涉网络黑灰产以及疑似恶意程序等不良App,组织开展App安全专项治理。建立不良App安全监测处置技术能力,形成“主动发现、风险预警、依法处置、监管追责”的全流程闭环治理体系。
“工信部将加强与网信、公安等部门协同配合,推动构建政府监管、企业自律、媒体监督、社会组织和用户共同参与的综合监管格局,进一步营造更安全、更清朗、更可靠的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工作局面。”隋静表示。